《广东医科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科研路不易行,但绝对不是不行!”

摘要:“科研路不易行,但绝对不是不行!”——记2018年度“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刘旭同学 “你又要回实验室啊?”这是同学和他打招呼的方式。“高大上”是他大一时作为科研小白对科研的最初感觉,他渐渐地沉浸其中并抱有在科研上有所成的强烈渴望。在校做科研期间,他几乎用所有课下时间、周末、寒暑假甚至通宵达旦投入其中。 他就是第二临床医学院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刘旭,广东省生物信息学会会员,广东医科大学东莞科研中心黄遵楠教授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课题组学生负责人,荣获2016-2017年度广东医科大学“科研之星”金奖及“十佳学生科技达人”称号;2017-2018年被评为广东医科大学“年度科技人物”。自2016年以来,刘旭作为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3篇英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0.2分,参与发表6篇英文论文(其中5篇SCI论文)。在学习上,刘旭综合测评成绩排名在年级前10%,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二等奖学金”“优秀毕业生专项奖学金”。 精读文献,入门科研 科研是什么?科研要怎么做?对大一的刘旭来说是一个没有方向的命题,为了能尽快步入科研路,他执着地做了很多令人惊叹的准备。刘旭的辅导员黄晓丽老师告诉记者:“刘旭各方面的表现都很出色,明显比一般新生有规划,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所以他对科研入门较早。” 大一初入学刘旭即对科研抱有一份强烈的向往,他几乎参加了学校所有科研相关的讲座、座谈会,只为能对科研多一个了解的途径。加入课题组前,只因了解到论文写作是科研过程中需要掌握的内容,他就看完了学校图书馆里收藏的所有论文写作相关书籍并且精读了大量英文文献。“遇到黄遵楠教授课题组的招新是幸运的,能留在课题组更是一件令人感恩的事情。”刘旭回忆起刚步入课题组的场景,当时报名参加课题组的人数有40多人,留到最后的只有2人。 “刘旭给人的印象很好,他的科研能力、独立性、英文都比较强,那时实验室刚建立起来,他的主动性也不错。”刘旭的科研导师黄遵楠教授这样评价道。 感恩导师,专心实验 2015年,他加入了学校东莞科研中心计算生物实验室黄遵楠教授的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课题组,系统学习了循证医学与生物信息学相关科研内容。在导师的指导下,刘旭很快确立了第一个科研选题,之后他每天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放弃了几乎所有课下时间、周末及整个暑假。到了论文写作阶段,因为是科研新手,所以从完成初稿到投稿在导师的指导下论文一共被修改了6、7次。 投稿之后,刘旭每天紧张而又期待地查看论文的审稿状态,毕竟作为第一篇论文,他投入了太多的心血。然而之后查文献,他伤心地发现自己的选题在半个月前就被人抢先发表了,最后他的论文也是因为这个原因被审稿人拒稿,这个课题也没有了继续下去的价值。说到这段经历,刘旭心情颇有起伏,“第一篇论文的失利对我的打击很大,那是我科研路最黑暗的一段时期,相当于船还没远航就已经触礁沉没了”。幸运的是,导师的鼓励与帮助让他重新找回了方向进而可以在科研路上继续走下去。“我很感恩我的人生导师黄遵楠老师,他在我一个本科生身上投注了很多时间精力与资源,没有黄遵楠老师和刘镛老师的帮助我不可能在科研上取得现在的成绩。”刘旭感恩地说。 整个科研中,好的选题直接决定论文的深度。在两年多的科研工作中,刘旭就精读了300+英文文献,泛读了上千篇文献。确立好科研选题之后,刘旭就专心投身于科研实验,他放弃了所有暑假及几乎所有课余时间,至于寒假,每年腊月二十七回家更是常态;为了赶进度,大二下学期他连续在实验室睡了一个多月,并且每天熬夜到很晚,以至于他的同学笑谈“难以理解你在科研路上如此坚定的信念来自哪里”。 在校科研期间,他每天从实验室回宿舍已是晚上12点过后,“我甚至喜欢上了整条校道上那唯一的一盏昏黄色的路灯”,刘旭笑谈到。“在宿舍我们很少看到刘旭,他甚至把牙膏牙刷等洗漱用品拿到了实验室,他待在实验室的时间要多于在宿舍,我就觉得一个人的成功肯定是有原因的。”刘旭的舍友张增瑞感慨道。 永葆初心,取得成果 自2016年以来,刘旭作为共同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3篇英文论文,累计影响因子达10.2分,参与发表6篇英文论文,并为SCI期刊Medicine审稿人。其中以共同通讯作者在Sci9Rep期刊(2016年 IF=5.2分)发表题为“Variants9in9IL7RA9gene9confer9susceptibility9to9multiple9sclerosis9in9Caucasians:9evidence9based9on997349cases9and9104369con-trols”的研究论文并在Biomed9Res9Int(2016年IF=2.1分,第三作者)等期刊发表5篇SCI论文。 刘旭已参与“基于分子进化理论的分子调控莞香形成的探讨(国家级课题)”等6项科研项目并已结题,包括自身主持的2项省级课题。其中他主持的科研项目“白细胞介素-7受体α链基因变异可增加白种人多发性硬化易感性:基于9734例病例和10436例对照”于2017年获评第14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其排序第二名参与的科研项目“标准分层分析在遗传关联性Meta分析中控制混杂及发现交互作用的计算方法及应用”获评第15届广东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二等奖。 因刘旭在课题组内表现优异,大二时即被黄遵楠教授安排参加了于北京天坛医院、广州中山大学举办的循证医学、生物信息学科研培训班,成为培训班中年龄最小、学历最低的学员。当那些参加培训的同行了解到他只是一个大二的本科生后,无不流露出赞许的态度,对此刘旭内心更加坚定了“以梦为马,不负韶华”的信念。这几年来,刘旭参加了第七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广东省生物信息学研讨会、广东省高性能计算学会会议等一系列学术会议,在此期间,他不仅获得了学术视野的开拓及科研能力的提升,更坚定了科研路上的恒心与毅力。 “刘旭平时都泡在实验室里,本科生发表几篇SCI论文比较难得,学生当共同通讯作者也比较少见。如果不考虑理念、不考虑专业方向,985大学硕士生毕业水平对他来说也是绰绰有余。”黄遵楠教授对刘旭表示赞许。 感恩前人,提携后人 刘旭对科研一丝不苟,有事无巨细的习惯。“在准备2017年省挑战杯的时候,需要提交一篇论文的中文翻译,我错把中文标点系统的句号用成了英文的,因为这个事情当时刘旭师兄说了我很久,后面我改过来后他还逐字校对”课题组成员林树锽感慨,“每次把论文、数据整理好交给他的时候,他首先关注的都是格式问题。” 他多次面向各年级专业学弟学妹热心分享自身科研经历及相关经验,竭力指导他们关于课题申报、论文写作、图表制作、投稿、返修、校正等一系列科研相关流程,带动了一大批优秀的师弟师妹积极参与科研活动,并取得了优异成绩,例如他指导帮助的2015级林树锽同学已经发表了2篇SCI论文并主持了一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林树锽感言:“刘旭师兄在科研上给予我的帮助很大,也在课题组的传承上起到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这种精神也一届一届地传了下去,对我而言,他是兄长,更是老师。” 热心志愿,点亮他人 在学习与科研之余,刘旭因怀着一份感恩之心,加入了东莞市红十字会投身于志愿服务,从没落下过一次队内的救护技能培训,以学到更多有用的救护知识,然后帮助更多的人。虽然志愿服务比较辛苦,但是他依旧甘于其中,他笑着说:“能穿着红十字会的队服就已经让人心里感到非常满足了。”他作为东莞市红十字“少年强项目”的宣教员,参加了东莞市国际马拉松、医疗救护志愿服务、“纽崔莱杯”莞城志愿者万米公益长跑比赛等校内外志愿服务活动近200小时;因其在志愿服务中的出色表现,获评为中国红十字一星级志愿者、东莞市优秀红十字青少年。 “科研就是在求实中创新”,这是刘旭对科研的态度:首先科研是一件很严谨的事情,尊重事实、讲究客观证据,需要静得下、坐得住,容不得半点造假等学术不端行为;在科研中要习惯多探索、多角度思考问题,结合文献产生新的灵感,追求新的见解。刘旭说:“科研路不易行,但绝对不是不行!”他寄语师弟师妹们永葆那颗坚守的心,不负青春韶华。

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接收

摘要:他们的研究成果被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接收 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肿瘤学术组织。今年6月,在美国芝加哥召开的2019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上传来佳音,我校陈勇健、张文达、李岸霖等3位本科生参与的多项课题研究成果被其接收。 在蔡晓颖老师推动下,我校2010级校友余运芳及其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院长助理、I期临床研究中心主任、乳腺肿瘤内科主任姚和瑞教授的科研学术指导下,我校三名本科生参与的4项研究成果被ASCO会议接收,其中2篇入选会议现场壁报展示。此外,校友余运芳更是获得了一项ASCO顶尖的肿瘤研究学术奖项。 目前,我校本科生科研已经有了完善的培养机制,对科研感兴趣的本科生,总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导师和搭档。陈勇健、张文达、李岸霖三位同学也只是广东医本科生科研队伍的冰山一角,广东医很多本科生是世界级科研组织的会员,例如陈勇健、张文达、李岸霖他们有的就是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AACR)会员,欧洲肿瘤学会(ESMO)会员,中国抗癌协会(CACA)会员等。一起来看看他们怎么说。

陈勇健:每次不一样的科研体验,都是开眼看世界的过程

摘要:“科研给我带来的,是面对问题时的思考方式,亦或是面对课题时的从容。”对已考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陈勇健来说,科研的魅力,不在于它的高大上光环,也不...

张文达:伤脑筋的科研,里面有很多成长故事

摘要:“刚开始做课题的时候,做什么都有畏难情绪,希望什么都让师兄来给自己收拾残局。”张文达感慨,科研真的是很伤脑筋,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挑战。刚开始接触科研,总是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

李岸霖:让那个不完美的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

摘要:由于时差问题,有时候期刊的编辑凌晨发邮件过来,通知学生需要在文章里作进一步修改,并且限制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文章的撰写,修改和排版常常是包含了许多细节问题和难题,既需要头脑...

我们只管努力,莫问前程

摘要:我们只管努力,莫问前程——分享2018届毕业生梁晓杰的学习与考研经历 他,是同学们眼中的“学霸”,大学五年获得学校一等奖学金4次,二等奖学金1次,三好学生标兵3次。他,是广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学校2016年度学习人物、优秀毕业生等称号的获得者。他就是第一临床医学院2018届毕业生梁晓杰同学。 无论是为人还是处事,感恩谦虚的心,贯穿梁晓杰的整个成长之路。今年考研“二战”被南方医科大学录取后,梁晓杰为2018级团总支师弟师妹们分享了自己大学的学习经验、工作锻炼和能力培养以及考研初试、复试与调剂的心得体会。 医学学习三部曲———背概念、举例子、建构架 9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也许在同学们眼中,梁晓杰在学习上是“学霸”般的榜样,简直是开了挂的人生,但是了解他的人发现,课室、图书馆、寝室、湖边等等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经常看到他勤奋学习的身影。 面对厚如砖头般的医学书,如何高效地学习课本专业知识?怎样高效地应对期末复习考试? “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是有联系的,要将二者充分结合起来学习。”为了更好帮助大家更加清晰地理解这句话,他列举了“吸停脉”是如何发生的例子,将解剖知识和临床表现生动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他介绍了自己的学习三部曲:背概念、举例子、建构架。他说,在学习完一本书之后,要用心地作总结和归纳,形成一本属于自己的“书”。 充分利用好网络资源和精品课程,将视频课程和课本结合起来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式,有利于我们更加有效和高效的理解课本知识。谈到复习准备期末考试时,梁晓杰认为,“学习跟考试是有区别的,复习考试是要了解考的科目有什么题型,专项复习,做到有的放矢。” “担任学生干部与学习的冲突并没有那么严重” 丰富的学生干部工作经历对个人成长是一份非常宝贵的财富,让人受益终生。梁晓杰曾任学校团委组织部部长、年级学生第二党支部副书记、校跆拳道协会教练和会长等职务。他时常说,“要平衡好学习与工作,担任学生干部与学习的冲突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真的很感谢担任学生工作的这段经历,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得到了很多恩师的指导、鼓励和帮助支持。” “做事用心靠谱,工作细心负责。大家都喜欢做事认真、负责、靠谱的同学。”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个人交际、沟通、协调、工作能力的好机会,多经历多思考多总结,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注重逆向思维的培养,由结果反推出正确方法、合理方案。 通过讲述自身事例,他鼓励师弟师妹们在生活中要真诚待人,乐于助人,勿以善小而不为,扩大自己交际圈子,他们可以是你的同乡、在校或毕业的师兄师姐、老师同学朋友等,另外,“目光要放长远些,生活中不要太计较个人得失。” 早准备早复习是考研的不二选择 医学生选择考研已成为一种趋势。面对巨大的考研压力,早准备早复习似乎成了大多数考研学子的不二选择。 考研是一场持久战,备考时间过长会让人疲劳、厌倦、后期乏力,甚至中途放弃的也不在少数。考研早准备是否会造成战线拉得太长?梁晓杰解释说,“一是大二、大三准备考研的事情,不是说让我们从现在就开始早出晚归,整天投入到学习中去的高三模式,而是说师弟师妹们在学习生理、生化、内外科等一些科目的时候,就可以按照考研的学习方法来学,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学习课本知识,理解更加透彻。二是准备锻炼、培养考研复试需要的能力:交际沟通、信息收集分析处理、英语、科研、人脉等等。”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梁晓杰建议,大一大二的师弟师妹学好英语很重要,尤其是要考过六级,对于考研科目(生理、生化、病理)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深入学习;而大三有考研想法的同学,可以多认识研究生师兄师姐,去了解自己目标院校专业的相关信息,还可以报名参加各高校的招生夏令营活动以提前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科研等方面情况,甚至可以提前一年报名去考一次研,积累一些经验。 有时候方法和心态比努力更重要 9经历过二战的梁晓杰,对于学习方法的重要性有着更深的体会。“方法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因为能坚持考研的人都不会太懒。”他说,能不能复习得好,方法很重要,如果复习方法不对,付出再多的努力,也是在弯路上做无用功。尤其是要准备二战的师弟师妹们,一定要认真总结上一年走过的弯路,根据自身的情况调整复习策略。 考研,心态很重要,要调整好心态。“一战”的时候,考试时间逼近,梁晓杰说自己常感觉还有很多内容没有看,或者很多知识点忘记了,晚上也会因焦虑而出现睡眠质量不佳的情况。“二战”的时候,“我平时吃完饭会到运动场散散步、听听音乐,到海边吹吹海风,偶尔会去电影院看场电影或者练练跆拳道,全身心放松自己。”梁晓杰如是说。 讲到复试经历时,他从简历制作、邮件联系导师、与导师见面、复试和面试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各个方面为师弟师妹们进行了详细介绍,分享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值得一提的是,梁晓杰从上大学至今,6年来一直坚持练习跆拳道。“复试过程中,和导师提前见面、两次复试面试,导师们都有问到我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特别是跆拳道这一块”,他说,“老师们问兴趣爱好,可以了解学生的性格。练习跆拳道不仅锻炼身体、学到技术,跆拳道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精神带给我很大的鼓舞。”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梁晓杰激励师弟师妹们,“所有的磨难,都会锤炼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更加成熟、心胸更加豁达。”他说,勇敢地去追求,努力过就无悔,得失随缘,得失坦然。“我们只管努力,莫问前程,你想要的,岁月都会补足给你。” 回想起大学五年时光,梁晓杰感激地说,“我也得到过很多老师、师兄师姐、同学朋友、师弟师妹们的鼓励和帮助,你们的善良和帮助,不仅使我从困难中重拾信心,也同样塑造着我的品行和人格,你们授予我的善良和感动,我会继续传递下去。” 大学期间,梁晓杰常常乐于助人,这次与大家分享交流的学习经验、工作锻炼、能力培养以及考研初试、复试与调剂的心得与体会,相信会对师弟师妹们的大学生活和考研有所帮助。

广东医科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27241次访问,全刊已有1120919次访问